陈佳洱:毕生奋斗不懈,创新是永恒的主题

来源:《科学网》 2014年11月26日 10:52

[导读] 陈佳洱不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长期担任多项行政领导工作。1984年陈佳洱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分管理科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事宜。他坚持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三者协调发展的方针,针对当时理科的优势与弱点,努力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

 

陈佳洱,1934年生于上海。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院院长,亚太物理学会(AAPPS)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执委会(IUPAP)副主席等职。

1954年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长期在北京大学从事粒子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领导并主持设计、建造中国首台国产高性能4.5 兆伏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面向用户的的高精度、超灵敏加速器质谱计。主持并参与创建高效、新型整体分离环与分离作用重离子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射频超导加速器实验室,发展了国际先进的多组元、实用性射频超导加速腔。首次阐明了扇型回旋加速器中心区束流衰减的物理机制,提出了越隙共振的实验判据及限制方法。在加速器与束流物理诸多前沿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是中国低能粒子加速器物理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对基础科学的战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高技术“八五”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德意志联邦总统颁发的联邦功勋十字勋章等。

陈佳洱不但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长期担任多项行政领导工作。1984年陈佳洱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分管理科教学、科研和国际合作事宜。他坚持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三者协调发展的方针,针对当时理科的优势与弱点,努力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强应用基础和开发研究。他组织文理相关学科全力支持王选教授新一代激光照排电子印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向相关产业大力推广王选创制的样机,还试点创办与大学相适应的校办高科技产业。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理科这三个层面的科研都兴旺发展。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学校成立的北大新技术公司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北大方正集团,成为当时全国校办产业的排头兵。

 

1996年8月陈佳洱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全面主持教学、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他提出:聚精会神地抓好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建设一流的学科,他坚持把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关键。他认为大学的目的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知识、技能,更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格精神的全面培养。这里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名师出高徒”在信息时代,仍是培育一流人才的关键。另一方面,造诣精深而又能团结带领师生攻关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对学校的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此陈佳洱十分注意发现、培养和破格提升优秀中青年教师,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学校跨世纪的骨干。任校长期间,每次只要听到有优秀的学者来访,他总要找机会与他们见面谈心,动员他们来北大工作或与北大合作。而每当他出差或出国前也总要了解当地有哪些优秀人才,并挤出时间与他们接触和宣传北大的人才政策。经过多年努力,北大吸引、凝聚和培养了相当一批高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与相当多的著名学者建立了合作关系。北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数量和“长江学者”的数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建校一百周年庆典,陈佳洱提出庆典以弘扬学术为主线,并且主持了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等一系列重大的学术活动。他多次阐述,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人才、追求真理、创造和传播知识的中心,其历史使命在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并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为民族的振兴和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大学的永恒的主题。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年校庆的盛大庆典上,陈佳洱在校长致辞中提出,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北京大学要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培育具有高度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才;要充分发挥学科齐全、基础雄厚和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北大成为知识创新的基地,产生能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思想,取得国际公认的重大学术成果,并成为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文化殿堂和人类友好合作的桥梁,使北京大学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些也是他十多年来担任学校领导期间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百年校庆之后,他立即和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签订了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并在此基础上与清华联合建议国家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即 985项目,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取得国家的持续支持奠定了基础。

1999年12月陈佳洱受命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佳洱认为,面对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科学基金最重要的使命是有效地为提高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贡献。为此他强调要通过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平等竞争、鼓励创新”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基金公正、透明、科学、民主的特色,营造体现以科学家为本,“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造精神”,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良好环境,促使科技的源头创新上一个新的台阶。上任伊始,他即努力取得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的理解和支持,使科学基金的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恢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定位。之后,他积极推进管理创新,致力于设立重大研究计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资助创新研究群体,完善和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启动项目连续资助机制,加强科学积累以及制定资助高风险非共识重大创新项目的办法等,改善基础研究资助环境,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和肯定。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基础科学研究问题”战略研究专题组组长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陈佳洱与几十位科学家一起做了大量战略研究,为发展中国基础科学,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佳洱的科研始终是和育人紧密相连的。几十年来他一直从事专业基础课“加速器物理基础”的讲授,即使在他任校长、主任最忙碌的日子,他都坚持亲自上课,遇到开会、出差,也要尽量赶回来。指导研究生更是贯彻他教书育人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他培养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共约40余人,其中有的已经成为教授、研究员,大学学院的院长,有的已成为国家大科学工程的总工程师、国家实验室的主要领导等。陈佳洱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他主编了《加速器物理基础》一书。该书物理概念清晰,注重启发新的思维,获得了1994年部级高校教材一等奖。在其基础上,2012年他又新出版了《加速器物理基础》。

陈佳洱十分注意学科的发展趋势。他年逾古稀,还认真地探索学科前沿的新生长点。他注意到强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可产生比现有加速结构高千倍的加速电场,可能引发加速器的新一轮革命。他就全力鼓励他原来的博士生颜学庆教授等对其进行深化研究,支持他们提出利用圆偏振光与纳米薄膜的相互作用,实现激光驱动下离子稳相加速的倡议;并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主持和帯领以北大颜学庆教授的科研组牵头,申请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基金项目“超小型激光离子加速器及关键技术研究”。它的任务是建造一台能量为1~15 MeV 可调,每束团达106~108 个质子的激光离子加速器,并开展其在核医学及核技术等众多领域内的应用研究。该项目为期五年(2012年10月~2017年9月),总经费达6200万元,现项目已获批准,并在顺利进行中,它的完成将开拓中国在激光加速技术及其应用的新领域。

他常说:“科研贵在创新”,这是他毕生锐意进取的方向。他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他所开展的研究无一不站在当时国际发展的前沿,也无一不在其中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项目完成后,它们又处在不停的新的创新过程中,这种永不停止的创新精神,正是他取得成功和推动他不断前进的最重要的动力。

陈佳洱十分强调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科学作风,一再告诫做学术研究,不能浮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片面追求文章,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对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发表文章的要求非常严格,总是要求再三检查、反复修改、不断完善。他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到实验室来同大家讨论、研究具体的问题。他工作十分勤奋,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工作上。

陈佳洱在完成科研任务中善于凝聚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学术团队。他十分平易近人,待人歉虚、热情,没有一点架子。他尊重同事,善于团结有不同意见的人员,善于调动队伍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对于年轻人,他更是热情地帮助、扶持和鼓励。他把获得的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光华科技奖和国华杰出学者奖等全部奖项的奖金都拿来设立了奖励基金,用来重点奖励研究所每年评选出来的优秀青年人才。正是在他周围造就了这样一支高水平和年轻化的科研队伍,才使他能够在担负十分繁重的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然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

总结他长期研究工作的经验,他常爱说的是:“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靱性的战斗,才有可能取得光辉的成就”。今天,陈佳洱仍然在科教战线上战斗不息!